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01-02 《2020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问卷调查 《2020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问... 07-02 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 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 02-10 省委印发《决定》在全省深入开展向敦煌研究院先进群体学习活动 省委印发《决定》在全省深入开展向敦... 10-31
站内搜索

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文译资讯

没有任何子栏目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

作者:甘肃省文化翻译中心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09/01 10:19:56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依托悠久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在甘肃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对于弘扬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保障国家文化生态和边防安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转型崛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相结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协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原则,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华夏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甘肃经济转型跨越,努力建设文化大省。

二、奋斗目标

通过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加快发展甘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探索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路子,为同类地区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提供示范。总体步骤分两个阶段:2012—2015年为第一阶段。从2012年开始,编制出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规划,启动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点项目,到2015年,形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基础框架,重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2016—2020年为第二阶段。从2016年开始,全面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项目,大多数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弘扬和开发利用,到2020年把甘肃建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形成较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现代文化创新发展的新高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三、总体思路

按照文化大省建设的总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历史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一带”,就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就是以伏羲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就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试点、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把华夏文明的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与甘肃转型跨越发展相融合,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融合。

四、功能划分

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构建以丝绸之路文化、伏羲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为核心,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的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格局。

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以丝绸之路为轴线,以亚欧大陆桥甘肃段为腹地,充分挖掘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发挥沿线城市群落辐射带动作用,加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力度,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成为推动甘肃转型跨越、科学发展、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核心地带。

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实施国务院批复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加大文化建设的份量,推动我省陇东南四市融入其中,着重围绕始祖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道教文化、农耕和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民俗农耕文化展示、红色旅游、演艺会展、工艺美术制造等产业,形成以天水为中心,以伏羲文化为重点,以再现农耕和民俗文化为手段,以文化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产业为支撑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体系。打造全球华人祭祖圣地天水、生态陇南、养生平凉、民俗庆阳以及红色南梁、周祖圣地、岐黄故里等特色文化品牌。

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围绕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石窟文化、简牍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边塞军旅文化以及工业和科技文化等,以促进文化生态发展、保护文化形态多样性为重点,实施综合开发,整体推进,沿铁路、公路向周边辐射,以大型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为载体积聚人气,形成集遗产保护、景观旅游、事业服务、产业发展、产品交易、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文化展示研究基地和文化园区。

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围绕黄河文化、彩陶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资源, 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把兰州建设成为华夏文明的展示区、文化创意研发的核心区和文化创新拔尖人才的集聚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影视制作业、文化旅游业、出版业、发行业、印刷业、广告业、演艺业、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文化产业,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教育科技人才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的高层次文化产业圈。

十三板块的主要任务是:

文物保护。开展各级文物调查,建立各类文物资源数据库。加大重要文物保护维修力度,打造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示范性工程,实施以天水麦积山石窟、瓜州榆林窟和东千佛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群等为重点的石窟寺保护项目,并延展到全省其它石窟寺。加强对甘肃彩陶、临夏古生物化石以及武威白塔寺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实施重要古建筑保护项目,重点保护夏河拉卜楞寺、张掖大佛寺、武威鸠摩罗什寺、天水伏羲庙、武威文庙、鲁土司衙门等古建筑。加强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新品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强对高台骆驼城遗址及墓群、果园新城墓群、张掖黑水国遗址、景泰永泰龟城等濒危田野文物和遗址的抢救性保护。强化文物安全防范设施,推进文物风险单位安防设施达标建设,提高文物安全防范能力。

大遗址保护。加强长城保护,重点实施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长城博物馆,全面展示长城文化。开展长城重点段落抢险加固工程,加大对阳关、玉门关等长城关隘的保护和维修力度。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做好甘肃段备选遗产点文物本体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相关工作。实施大地湾遗址、许三湾城及墓群、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天水张家川马家塬遗址及墓群、居延遗址(甘肃部分)的抢救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探索大遗址建设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的新途径,提高综合保护、利用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习俗等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普及活动,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对现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 6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7000条省内普查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进行保护传承,培育良好文化生态,丰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包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等文化艺术形态和样式。建设华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园区和民俗文化村、民俗生态博物馆、民俗生态文化产业园等,使民间民俗文化的基本形态、承载方式、核心内涵得到有效传承发展。对处于濒危状况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抢救保护,特别是对年事已高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建立传习所,尽快培养接班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主要包括对古秦州、古凉州、古甘州、古沙州等古代名城的研究和开发,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元素,使每个城市各具特色。重点保护宕昌哈达铺镇、榆中青城镇、金崖镇、永登连城镇、古浪大靖镇、秦安陇城镇、临潭新城镇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文县碧口镇、通渭县马营镇、华亭县安口镇、碌曲朗木寺镇、华池县南梁镇、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民族文化传承。深入开展民族交流交融史研究,挖掘民族团结互助历史事实,大力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建立西北少数民族文化数字化出版基地甘肃中心和西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基地甘肃中心。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重点推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和报刊、影视、译制、播出、出版等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特别是东乡、保安、裕固3个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完成项目数字化、建档、修复等基础性保护工作。

古籍整理出版。依托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60000多枚汉简进行整理研究。对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266部古籍进行保护和整理出版。对夏河拉卜楞寺、张掖大佛寺、武威文庙所藏珍贵经卷和文献进行整理出版和科学保护。实施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影印出版工程和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出版工程。

红色文化弘扬。重点加强对列入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的15个红色旅游景区(点)的历史文化保护、挖掘和规划、开发。依托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纪念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纪念馆、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古浪战役纪念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腊子口战役纪念馆、榜罗镇红军长征纪念馆、两当县两当兵变纪念馆、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等,建立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丰富文化旅游内容,形成全省红色旅游资源与周边省份联接互动,打造红色之旅精品旅游线路,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试点。加快推进五大文化惠民工程,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倾斜和项目支持,在高质量完成市级三馆建设的基础上,建设甘肃简牍博物馆、彩陶博物馆等一批特色专题博物馆。推进金昌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创建,促成我省其它地区以区域联片方式集体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以嘉峪关、金昌、武威为重点,开展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新模式探索试验。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和各文化单位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在全省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金昌创办中国西北青少年意志品格拓展训练基地

文化品牌打造。进一步加强伏羲文化、先秦文化、农耕和民俗文化、民族宗教文化、五凉文化和敦煌学、简牍学、西夏学的研究。建立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研究院、伏羲文化研究院、简牍研究中心,五凉文化研究中心等。打造敦煌文化论坛。依托优势文化和传统特色,建设一批民族团结示范县、文化艺术体育之乡。挖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推出文学、美术、音乐、书法和舞台艺术的精品佳作。打造敦煌画派。拍摄一批全面反映甘肃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专题片、纪录片、动画片和影视剧,创作一批颂扬甘肃独特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及优美风光的通俗歌曲。在敦煌、张掖和景泰建设具有西部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影视基地。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挖掘文化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使更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甘肃旅游的新亮点。利用甘肃多彩、神秘、奇特的自然景观,打造探险、体验和生态保护志愿者旅游产品,吸引全球游客,特别是为环保志愿者提供保护性、补偿式生态旅游。积极发展旅游观光生态业,将河西走廊公路沿线打造成为现代观光农业长廊,将陇南打造成自然生态旅游胜地。利用边塞军旅城堡、营寨等遗存,建设汽车露营基地和营地,大力发展边塞戈壁自驾旅游项目。建立平凉崆峒山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基地。量身打造敦煌鸣沙山、嘉峪关关城、兰州水车博览园、永靖太极岛等旅游景点的实景演出。

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整体一盘棋、一市一特色、一园一重点、一地主打一张牌的原则,总体规划、错位发展、形成规模、聚集优势。培育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集团,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步伐,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建设国家已经批准的兰州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努力推进敦煌文化产业园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认真做好中华始祖文化园、武威天马文化产业园、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和张掖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有利于文化人才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领军人才,特别是创意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和提升,建立文化艺术传媒高等院校,培养文化产业发展亟需的专门人才。完善人才流动、使用、激励等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文化人才来甘肃建功立业。

节庆赛事会展举办。每年举办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敦煌国际艺术节,每年举办一次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节。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这几个节会打造成国际知名文化旅游艺术节会。每年举办一次伏羲公祭大典。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举办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暨评奖系列活动。举办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办好西北民歌大赛。继续挖掘资源潜力,创新节会形式,提高节会品位,突出个性特色,办好各地已有文化节会。整合资源,提升规格,重点办好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甘肃段赛事、嘉峪关国际滑翔节、嘉峪关国际铁人三项赛、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甘肃敦煌站)、张掖·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等体育赛事。建设具有西部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主题公园、遗址公园,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和展览馆的作用,开展各种文化展览、展示活动。

五、综合保障

1、组织保障。省委专门成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政策规划组、项目协调督查组、投资金融组、宣传推介组和专家咨询组。按照高点定位、系统布局、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推进节奏。充分调动各地党委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做到上下协力、区分层次,实现同频共振,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尽快落实到位。

2、政策保障。积极争取中央和国家部委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政策指导支持,允许甘肃开展文化建设政策试验。深化拓展西部大开发各项优惠政策,比照引进中央给新疆西藏的优惠政策,把各部委与甘肃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向文化领域延展。同时从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科技、土地、 价格、生态补偿、人才、帮扶等各方面挖掘已有政策潜力,形成自身政策保障体系。

3、财政金融保障。按照文化事业主要靠政府投入,文化产业发展主要靠市场驱动的原则,在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文化领域建设。成立甘肃飞天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搭建省级文化投融资平台,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多种方式向资本市场筹措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大力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4、措施保障。组织国内和省内顶级专家团队,开展研究论证,借鉴各地区域性文化发展思路,尽快制定较为详尽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的要求,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落实。积极谋划实施一批能够吸引社会投资、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好的重大文化项目,进一步加大开发开放力度,主动走出去,开展大招商、招大商,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投资发展。

  • 上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0-2017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甘肃文化翻译中心 版权所有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518号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政编码:730070 联系电话:0931-5108381 电子邮箱: gs_cti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