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01-02 《2020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问卷调查 《2020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问... 07-02 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 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 02-10 省委印发《决定》在全省深入开展向敦煌研究院先进群体学习活动 省委印发《决定》在全省深入开展向敦... 10-31
站内搜索

栏目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文译资讯

没有任何子栏目
 

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有力有序推进

作者:甘肃省文化翻译中心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01/04 15:07:38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自20131月获批以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文化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一手抓总体思路的完善拓展,一手抓“十三板块”的深化破解;一手抓基础平台的构建提升,一手抓重大项目的策划实施,各项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深入推进

一是文化遗产保护层次不断提升。认真贯彻落实刘延东副总理关于陇东南先秦文化保护的多次批示精神,完成《陇东南地区先秦文化资源调查评估报告》,与国家发改委、文化部、文物局进行对接沟通,提出了陇东南地区先秦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工作思路,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大项目启动建设。推动更多的文化遗产进入国家和世界保护范围,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联合申遗获得成功。58处文物保护单位晋级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国家级文保单位增至131处。10处大遗址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保护与展示工程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会宁、南梁、两当3个党史教育基地列入国家级教育基地。皋兰什川梨园、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技部依托敦煌研究院组建了“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策划实施以建立不同投资主体、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博物馆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再现”工程,编制完成《甘肃省历史再现工程实施方案》。

二是重点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不断推进。召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工作会,目前全省有4个村落已得到国家资助。莫高窟保护与利用工程全部竣工,游客服务中心投入试运行。嘉峪关文化遗产、拉卜楞寺文物保护等工程进展顺利,凉州区长城保护维修二期工程、永泰城址加固工程等保护项目启动实施。天水市两个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填补了甘肃省空白。以敦煌和张掖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哈达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南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为试点,加快建立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更新示范区”,为全省名城名镇名村传承创新提供示范。张掖、武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复,敦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通过省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审查,平凉市灵台县、榆中县青城镇和金崖镇、古浪县大靖镇、临潭县新城镇、秦安县陇城镇、正宁县永和镇、兰州市西固区河口村等地保护利用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不断加大。《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列入2014年省人大立法出台计划,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进行了审议。7个项目进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甘肃省国家级非遗项目增加至68项。1家文化企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第三届“薪传奖”。重视做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23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18名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入选国家级传承人名录。加大抢救性保护力度,全省出版非遗保护成果专著199部,拍摄视频专辑795部,时长为6.12万分钟,建成非遗博览馆87个,建成各类非遗传习所487个,年培训非遗传承人6.6万人次,建立各类项目保护基地69个,专兼职保护人员达到380人,开展收集、整理、挖掘和保护工作,为非遗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展演展示活动,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文化展示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旅游文化展等全国性非遗展示展演活动23次,举办了第七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全省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节、花儿保护论坛、中国西部花儿(民歌)歌手邀请赛、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活动。在“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各类非遗展演活动,

四是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全力推进。编制完成《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规划纲要》,积极申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省政府出台支持敦煌名城建设若干政策意见和省直部门任务分解方案,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4次召开调度会,督促各项建设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敦煌国际航空口岸经国务院同意列入2014年度口岸开放审理计划,国家口岸办就敦煌航空口岸对外开放事宜正式向国家海关总署等征求意见,并对敦煌境外临时包机业务表示支持。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获得农业部同意,列入增补名额。敦煌文化发展投资基金已完成名称核准,丝路文化产业基金已进入审核阶段。敦煌学院建设完成了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基础教育规划布局等工作,与省内3所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运行工作基本就绪。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于20145月成立,是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由西北师范大学和敦煌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实施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普通高校校属学院,今年9月新生已经入学。敦煌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智慧城市平台、世界敦煌学中心、博物馆聚落等战略工程顺利推进。

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一是以“乡村舞台”建设为抓手,整合基层文化资源,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乡村舞台”建设主要是整合农村基层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新闻出版、体育健身等资源,按照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标准,建设自我教育、自我表现、自我娱乐的民间自办文化社团。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整合农村各类文化资源和阵地,建成16023个民间自办文化社团,建设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这项工作于201311月全面启动,省上成立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下发《甘肃省“乡村舞台”建设方案》,在白银、金昌、平凉召开现场推进会,不断部署和推动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4842个。各地整合并投入资金2.76亿元,省财政统筹整合中央农村文化专项3000万元,参与群众达到53万多人,年内可完成6323个村级民间自办文化社团建设任务,到2018年,在全省16023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这项工作也得到中宣部高度关注,派员到甘肃省作了专题调研。

二是引入社会资本,通过银艺合作,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甘肃演艺集团与兰州银行、省歌舞剧院与省农村信用社分别达成合作协议,开启了演艺院团与金融企业合作发展的新模式。20147月份开始,兰州银行支持700万元,由甘肃演艺集团将我省近20年来在全国和省内获奖的55台优秀精品剧节目,以超低票价面向广大百姓举行惠民演出活动,计划到明年元月共演出126场,目前已演出93场。省农信合给省歌舞剧院资助300万,其中捐助120万,同时又支持演出10场,每场提供18万经费。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积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目前,已经制定工作方案和相关部门职责,拟于年底召开建立协调机制会议。探索建立“三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理事会制度。阳关博物馆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民办博物馆理事会制度试点范围,省文物局正在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向文化部报送了申请将甘肃列为“三馆”建立理事会制度试点省份。金昌已经建成首批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张掖入选第二批创建市,兰州市“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建设机制”、定西市“百姓舞台活动机制”分别被文化部、财政部批准列入第一、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省直文艺院团“一院一场”建设稳步推进,黄河剧院完成重建投入使用,13个市州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开工建设,已建成8个市级数字图书馆。省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实现甘肃省零的突破。以“千台大戏送农村”、“精品剧目惠民演出季”、“百姓文化广场惠民演出”、“图书漂流”等为主题的流动文化服务项目蓬勃开展。流动舞台车实现县级艺术院团基本覆盖。印发《甘肃省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实施意见》,一批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启动实施38座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四是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公共文化服务支持的倾斜力度不断加大。“户户通”工程实现了广播电视在农牧区、寺院全覆盖,为藏区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入实施西新工程,开办了甘南州藏语广播节目。今年向全省县乡基层文化单位选派了1218名文化工作者服务基层文化单位,组织对“三区”县乡基层文化单位的116名文化干部分三期、每期两个月时间进行培训,以提升他们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能力。

五是“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持续推进。今年,中央补助甘肃省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资金10277万元,全省103个公共图书馆,103个文化馆,199个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54个美术馆,12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三、艺术创作繁荣发展

一是优秀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全面实施“十个一”文化品牌建设工程,印发《甘肃省20142018年戏剧大省建设规划》、《甘肃省影视剧品牌建设规划纲要(2014-2016年)》并启动实施。“敦煌画派”、“西风烈·绚丽甘肃”原创歌曲、“纪录片大省”、“西部影视剧本工程”等品牌建设有效推进,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电影《甘南情歌》、陇剧《西狭长歌》、歌曲《老百姓的爱》入选今年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甘肃省作家叶舟创作的短片小说《我的帐篷里有平安》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数字电影《锁麟囊》、秦剧《麦积圣歌》、话剧《天下第一桥》获华表奖等国家级大奖。加强古(典)籍整理出版工作,出版了《甘肃青海四川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这是迄今为止首次系统抢救出版甘青川民间苯教文献的重大学术工程,在李克强总理20146月出访英国时作为国礼赠予牛津大学波德林图书馆,这也是甘版精品图书首次作为国礼赠予国外研究机构。

二是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演出不断加大。歌剧《貂蝉》参加了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二届中国歌剧节。精心打磨,组织多部剧目参加了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杂技剧《博鳌传奇》、《敦煌神女》,情景剧《天下雄关》在旅游景点驻点演出,市场份额逐步提升。积极开拓演出市场,省直八大院团前三季度演出1687场,其中公益性演出175场。

三是专业美术创作积极推进。“敦煌画派”创作工程和“朝圣敦煌”系列活动深入实施,推出了一批艺术特色鲜明的美术作品。组织创作人员在敦煌进行考察、临摹、写生及专业讲座,共完成临摹写生作品200余幅,艺术感想、文章20余篇。成功举办了“朝圣敦煌”全国美术大展、张芝奖全国书法大赛等美术书法展览。

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前三季度,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7.56亿元,占GDP比重1.98%,同比增长24.52%,完成年度计划的61.88%。全省文化产业法人机构数9496个,从业人数18.38万人,总资产523.64亿元。从招商引资看,前三季度招商引资工作成效突出,实质性签约合同金额1490.76亿元,已完成全年任务的165.64%,到位资金185.59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92.8%。从项目建设看,前三季度项目实际完成投资231.27亿元,占全年目标责任的89% 。从机构数看,前三季度机构数已达9496个,从业人员183775人,环比增速分别为4.81%和4.10%,已完成全年任务的105.25%。目前,已经建立了文化产业季度调度会制度,形成了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

一是以“文化集市”建设为核心,狠抓劳动密集型文化产业。“文化集市”依托农家书屋和新华书店发行网点,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文化集市”,构建农村文化产品现代流通商贸网络,发展劳动密集型文化产业,打造“富民”产业,探索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目前,飞天出版传媒集团已经出资组建了甘肃新华飞天文化集市商贸有限公司,初步建立了以飞天文化集市商贸有限公司、分公司、集市、基地为主体的文化集市生产运营体系、生产销售网络。20149月,成功举办了首届“甘肃省文化集市”,实现销售额392万元,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前三季度,文化集市相关产业销售总额约2.5亿元,带动农户1.2万户。

二是以壮大骨干文化企业为核心,狠抓市场主体培育。评选了2014年全省文化企业30强和民营文化企业10强。整合省广电总台经营性资源,积极组建西北影视集团、甘肃飞天艺术拓展公司、甘肃飞天新传媒公司。推动省广电网络公司与华数集团开展跨行业、夸所有制、跨地区整合,已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制定了整合方案。甘肃文化产权交易所(中心)已获中宣部改革办同意,正在加快筹建。

三是以推动文化金融对接为核心,狠抓文化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面向全省征集了224个有融资需求的文化产业项目,并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正在制定我省文化金融合作意见,积极探索创新文化金融工作体制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2012年至2014年,三年累计从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争取资金2.79亿元。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发展1.2亿元。

四是以推动文化旅游发展为重点,狠抓产业融合发展。以丝绸之路甘肃段重点城市为依托、旅游精品景区为核心、周边知名景区为辐射,策划实施大景区建设,编制大景区建设规划纲要。张掖、酒泉、平凉、敦煌、天水、陇南等地率先启动大景区建设。推动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建成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在文化遗产数字化、智慧旅游云联网互动平台等高科技型文化产品研发生产方面取得突破。加强文化与体育融合,建成中国·金昌国际青少年生存训练营。加强文化与中医药、养生等融合,陇东南地区获批“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加强文化与生态融合,甘南当周草原和兰州市兴隆山获批首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五是以节庆会展为平台,狠抓招商引资。在109日至11日,举办了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七届省文博会,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名国际嘉宾参会,12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149个国外文化企业在大会上展览本国特色文化产品,陕西、宁夏、青海三个省(区)布展,大会期间,参观展览人数近10万人次,现场展览交易额近3000万元。1015日至17日,在兰州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成功引进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深圳华强科技集团、中广集团等一批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来我省投资。

六是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核心,狠抓项目建设。全省69个文化产业项目入选《2014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手册》。甘南州藏族文化千幅唐卡建设、夏河藏文化产业园、卓尼“老坑洮砚”创意文化产业园等8个项目入选《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据统计,201419月全省新开拟开建亿元以上重大文化产业项目95个,累计总投资718.56亿元。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续建、新建和年内拟开工项目共计24项,总投资283.8亿元。

五、对外文化交流力度加大

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以部省合作为契机,大力推介甘肃省独特的丝路文化、敦煌文化、多民族文化及民间民俗文化,着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全年审核上报并组织实施对外对港澳文化交流出访项目63起,人员266人次,来访7起,198人次。

一是“欢乐春节”活动欧亚并进。2014春节期间,大型舞剧《丝路花雨》赴欧洲进行“中华风韵”文化交流活动,先后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法兰克福三地成功商演7场,1万余名观众观看了演出;张掖市肃南裕固族歌舞团赴泰国参加了第十届泰国“欢乐春节”活动;甘南藏族歌舞团赴日本名古屋市参加了“第八届中国春节祭”和首尔欢乐春节活动;精选“甘南藏文化千幅唐卡”中的部分作品和反映甘南生态、文化、民俗、宗教等内容的甘南风情图片赴韩国举办了展览。

二是部省合作项目深入持久。今年以来,甘肃省与首尔中国文化中心开展了一系列部省合作文化交流活动。以“丝路文化”、“民俗文化”为主轴,在韩国成功举办了“影像丝绸之路·中国甘肃摄影展”、“丝绸之路”学术讲座、敦煌舞教学、“2014甘肃文化周暨朝圣敦煌美术作品交流展”活动,吸引了大批韩国观众,让韩国观众多角度、深层次了解了甘肃丰富的文化资源。最近,我省民间艺人、崆峒武术及肃南裕固族歌舞团参加的韩国首尔“中国文化日——多彩民族风”活动。12月初,韩国国会议员崔载千将率中心伙伴团来甘参访,进一步洽谈了友好合作事宜,为2014甘肃省文化厅与首尔中国文化中心合作年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三是伊斯兰文化再展风姿。《中国论语》陈坤阿拉伯书法展在首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暨第三届阿拉伯艺术节分会场西安、银川、泉州及兰州分别举办,并应邀赴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阿拉伯艺术节、马来西亚参加2014·中国马来西亚伊斯兰文化交流会暨中国伊斯兰文化展。

四是文物博物展览交流快速增长。在日本秋田县举办的《秋田县·甘肃省缔结友好关系30周年纪念文化交流展》,展出甘肃省文物110件(套),让秋田县广大市民近距离了解和感受了作为世界艺术瑰宝的敦煌壁画的独特魅力。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举办的“中国文化周”活动中,甘肃省承办的《丝路拾珍──中国敦煌文化艺术展》受到热烈欢迎,得到到访国及我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在法国举办了《中国汉代文物展》,甘肃省共有22件(套)文物参展。在台湾高雄、台中举办的《光照大千──丝绸之路的佛教艺术特展》,展示甘肃省文物35件(套)。20141127日至2015316日,将在香港文化博物馆举办《敦煌·说不完的故事》,共展出甘肃省文物118件(套),展览展期达100多天。

在加大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的同时,今年甘肃省面向国内其他省区的文化走出去同样活跃。联合主办了《丝绸之路展》、《大西北遗珍展》、《西北五省区珍贵古籍展》、《秦与戎──早期秦文化考古十年成果展》等专题展览;由甘肃省文化厅提议,在西安发起成立了西北五省区文化发展战略联盟、西北五省(区)京剧院团联盟,对推进甘肃省文化艺术交流、发展、普及、繁荣具有推动作用。

五是来访活动积极活跃。第二届国际鼓文化艺术周、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成功举办。韩国“奖学之旅”、韩国艺术家采风、荷兰汉学家伊维德先生等应邀来甘肃省考察,对甘肃悠久的历史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赞誉;2014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敦煌石窟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文物的生物退化与防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共有来自20多个国家,100多人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第四届文化财产返还国际专家会议在敦煌召开,来自2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共商文物保护与返还的法律和技术难题,并讨论通过了旨在促进文化财产保护与归还为主题的《敦煌宣言》。

六、着力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文化人才的培养。推荐选送40多名动漫人才赴北京、上海、重庆、厦门等地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各类创意和动漫设计人才培训班。积极做好全省领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了省直院团精品剧目领衔主演BC角色培养项目和省农村实用文化人才高级职称津贴奖励项目培养经费支持力度,组织省直文化系统1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了年度继续教育任务。做好2014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甘肃省领军人才选拔推荐工作,激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甘肃省文化系统先后有2人获梅花奖,4人被文化部表彰为优秀专家,2人获国务院政府特贴,3人获省政府特贴,5人获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称号,22人入选省领军人才。

二是积极做好“三区”人才招聘选派。大力实施中央“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倾斜支持力度,按照《甘肃省文化系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12015年)》和《关于进一步推进文化人才工程建设的意见》,组织实施了全省“三区”人才支持文化工作者专项,2014年选派1218名文化工作者服务基层文化单位,并组织对“三区”县乡基层文化单位的116名文化干部分三期、每期两个月时间进行培训。

七、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谋划制定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重要改革举措及工作项目分工》和《2014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要求,省委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并在做好大量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印发了《甘肃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4年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要点》、《2014年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二是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一系列重要文件,结合甘肃省实际,研究制定相关贯彻实施意见。先后由省政府印发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4]98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4]99号),《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的实施意见》。

三是简政放权,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梳理市场主体准入的审批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先后制定下发了设立文艺表演团体、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娱乐场所、美术品经营场所、互联网文化单位及经营性服务场所和各类营业性演出等13类审批事项的审批规范流程和办事指南,取消了资金证明等申报材料。截止三季度末,全省受理行政审批事项385件,省上受理涉外审批事项57件,引进了大批国内外文艺精品和优秀节目,丰富了省内演出市场,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联动机制,省、各市(州)和25个县均已建立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并开展工作。

四是深化推进省直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积极协调落实改革政策,先后办理了提前退休人员退休费核定、人事档案移交集中管理和到达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按照事业标准办理正常退休手续等工作。积极与省上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省直5家剧场同等享受转制院团人员安置政策待遇问题、演艺集团没有经费来源问题、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待遇无法落实等问题,并积极争取增加演出场次补贴、争取政府购买公益性演出服务和政府投入资金开展惠民演出,协调省上设立优秀舞台艺术精品奖励资金等。同时,推进演艺集团和所属转企文艺院团(公司)完善公司《章程》和法人治理结构,依法办理各种证照。研究制定了《股份制改革方案》,积极稳妥地推动和支持改制院团进行股份制改造。

五是认真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省直文化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定位分别提出了公益一类、公益二类的具体分类意见建议,并多次与省编办进行沟通协调,达成了一致意见,向省编办上报了《省直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同时,还拟订了《省直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积极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一年多来,我们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也为深入推进这项工作打开了思路、创新了举措、积累了经验。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如:有些板块的工作还谋划不深,以点带面缺乏更有力的举措;公共文化服务地域、城乡之间差距较大,供给能力、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的融合才刚刚起步;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还需深入推进等。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国家“一路一带”建设战略,紧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省文化厅承担的各项任务,细化措施办法,推动政策落地,牢固树立上心、负责、落实的好作风,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示范引领性工作推动各板块任务的落实。二是创新思路,推动文化与旅游、与创意、与科技、与金融、与贸易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三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增强文化系统的动力和活力。四是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加大督查力度,推动任务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来源:甘肃省文化厅)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0-2017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甘肃文化翻译中心 版权所有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518号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街坊路11号 邮政编码:730070 联系电话:0931-5108381 电子邮箱: gs_ctic@163.com